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(1374年),为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造。现在我们看到的楼是明万历年间重建的。钟楼坐北朝南,宛如城楼,通高17米,分为上下两层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,台宽14米,深12米,买琉璃瓦,高7米,中间为拱券洞门,五彩琉璃瓦,前后贯通。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,呈长方形,面宽11.8米,琉璃瓦,进深9.7米,重檐歇山**。屋顶正脊两端有一对相向倒立的鳌鱼,琉璃瓦,脊刹为葫芦珠刹。桁梁刻有“乾隆五十三年重建”字样。
在坡面上铺设时要在两面铺设一块割角的滴水瓦和底瓦,两面的铺设弧度要齐平并且保证平行。整个破瓦的表面的规范要保持整个破瓦的表面的平直,要拉一根线在两边垄上,将他作为盖高高度的规范,盖瓦的凹凸偏向不大于4mm,在盖瓦的下面要增加铺设遮心瓦,这样对防水的处理就更加完善了。
最后用钉子将盖瓦钉牢,保持盖瓦的不下滑,然后将**帽加上去,保持外观的美观。
轿夫见藤又细又短以为老人要耍五仙观五仙观禁钟弄他。突然老人不见了,轿夫才知道遇着仙人,连忙扯下葛藤去扎轿。也真奇怪,葛藤越扎越长,直到轿杠扎得结结实实才用完。到了驿站,轿夫仔细察看,见藤尾刻有“吕洞宾”三个字,这才醒悟到那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。后来坡山建五仙观、盖大钟楼,要找绳索吊大钟。轿夫便把仙藤献出,细小的葛藤把数千公斤的铜钟吊得稳稳当当的。